什么是人工识读?
在当今信息时代,人工识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识别方式,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。它与机器识读媒介相对应,是一种可以由人眼直接识别的编码信息。
从概念层面来讲,人工识读有着明确的定义。根据《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》的规定,人工识读是与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相对应的一种方式,后者主要是指不通过键盘,直接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或者其他微处理器控制的设备的技术,而人工识读则是依靠人眼来识别相关信息。
在实际的应用中,供人识读字符(Human Readable Interpretation,HRI)是一个常见的形式,它可以位于条码或标签的上、下、左或右侧,呈现出与条码或标签相同的字符。与之对应的还有Non - HRI,它指的是标签、包装或项目上除条码或标签编码信息以外的其他内容。
以船舶水尺识读为例,传统的人工识读方法有多种。一是人工攀爬软梯下降到接近水面位置,目视水尺刻度进行人工识读后再攀爬返回甲板;二是乘坐交通艇绕船观测;三是借助辅助工具,如爬壁机器人、伸缩杆、无人机(无人航空器、艇)等。在过去辅助工具未推广应用时,主要依靠前两种方法,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,比如曾发生过工作人员因公致伤、致残等事故。而且水尺识读主要由识读人员主观确定,暂无相关依据和规范,长期以来依靠师徒口口相传,执法尺度难以统一,存在随意性且现场难以留痕等问题,对于多港分卸的船舶,水尺识读标准不一,也不利于中国海关、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。
在古文字识别领域,人工识读同样有着重要的应用。例如甲骨文、金文、战国文字等非标准字体的识别,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突破。但在此之前,学者们也是通过人工对这些古老文字进行释读和研究,不断探索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。
与机器识读相比,人工识读具有一定的优势。人眼在某些复杂环境下能够更灵活地识别和理解信息,尤其是在一些模糊、不清晰或者需要综合判断的情况下,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重要作用。同时,在一些特殊场景中,如对文物、艺术品的鉴定和解读,人工识读所凭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机器难以替代的。
人工识读也存在一些局限性。一方面,人的视觉感知能力是有限的,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识读工作容易导致疲劳和误差;另一方面,人工识读的速度相对较慢,难以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。
人工识读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识别方式,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虽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机器识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,但人工识读依然会在许多特定场景中与机器识读相互补充,共同为人们提供准确、可靠的信息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工识读的优势,克服其局限性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社会的需求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